简介
贺泓,1965年1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大气污染防治专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1985年贺泓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1990年获国家教委选派赴日本留学;199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底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获得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领衔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5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20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贺泓主要研究内容为环境催化、非均相大气化学、环境催化体系设计研发,及其在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的应用。
人物经历
1965年1月15日,贺泓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
1985年,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8年,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90年,从北京理工大学获国家教委选派赴日本留学。
199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
2000年,任多伦多大学化学系诺贝尔奖获得者John C. Polanyi教授研究室高级研究员。
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底回国工作。
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4年,领衔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5年12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2018年1月,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22年4月,当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曾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贺泓的研究课题包括:(1)NOx的催化净化机制与应用技术原理;(2)柴油机尾气催化净化研究;(3)典型温室气体的催化消除;(4)室内空气常温催化消毒净化技术;(5)非均相大气化学过程和灰霾成因。
贺泓建立柴油车排气净化技术系统并规模化应用,率领研究团队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机内净化颗粒物、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净化氮氧化物的国家第四和第五阶段(国IV/V)重型柴油车达标排放技术路线,研制了柴油车用NH3-SCR催化剂,解决了催化剂低温活性和耐久性差等技术难题,建立了“机内净化-催化剂生产与封装-匹配控制”为主体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系统,在中国重汽等企业实施应用,产品性能满足国IV/V重型柴油车排放标准,已装配车辆超过72万辆。
贺泓课题组突破室温催化净化室内空气技术难题,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他提出室温非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的新思路,设计并研制出单原子分散的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首次实现了室温条件下甲醛的催化氧化;成功研制出系列载银催化剂,实现室内安全高效的动态催化杀菌,相关专利技术已经在多个中外企业的空气净化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贺泓探索大气中的环境催化,为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发现黑碳、矿尘、NOx协同催化SO2向硫酸盐转化的现象,结合烟雾箱模拟和外场观测,提出复合污染条件下二次硫酸盐生成新机制,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部分成果应用于重型柴油车尾气污染控制和北京奥运设施的室内空气净化,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及控制方面的系列成果。
承担项目
截至2017年,贺泓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课题、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等多项重要课题。
时间 | 项目名称 | 备注 |
---|---|---|
2012年10月—2017年12月 |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主持,部委级 |
2017年01月—2021年12月 | 柴油车尾气净化用高性能NH3-SCR催化剂基础研究 | 主持,国家级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贺泓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已经授权41项,其中12项专利获得实施应用。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备注 | 获奖人员 |
---|---|---|---|
2011年 | 室温催化氧化甲醛和催化杀菌技术及其室内空气净化设备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贺泓,陈运法,张长斌,何鲁敏,刘东方,姜风 |
2014年 | 重型柴油车污染排放控制高效SCR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贺泓,王树汾,潘吉庆,资新运,刘洋,苏大辉,余运波,郭庆波,刘福东,李腾英 |
2019年 | 燃烧废气中氮氧化物催化净化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贺泓,余运波,单文坡,刘福东,徐文青 |
论文著作
截至2017年,贺泓出版《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SCI论文28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包括PNAS,Angew. Chem. Int. Ed.,Chem.Commun.上发表论文236余篇,总被引9000余次,H指数49;入选爱思唯尔2015年、2016年、2017年发布的化学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 图书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08.10 | 《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 | 贺泓,李俊华,何洪,上官文峰,胡春 等著 | 科学出版社 |
期刊论文
Hong He, Yi Li, Xiuli Zhang, Yunbo Yu Changbin Zhang, Precipitable silver compound catalysts for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 by ethanol, Appl.Catal. A, 375, (2010) 258-264.
Li Zhang, Hong He*, Mechanism of selectiv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ammonia to nitrogen over Ag/Al2O3, J. Catal., 268, (2009) 18-25.
Yongchun Liu, Qingxin Ma, Hong 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water on the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f carbonyl sulfide on the surface of α-Al2O3 and MgO, Atmos. Chem. Phys., 9, (2009) 6273-6286.
Li Xue, Hong He*,Chang Liu, Changbin Zhang, Bo Zhang, Promotion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alkali metals and alkaline earth metals on cobalt-cerium composite oxide catalysts for N2O decomposition, Environ. Sci. Technol., 43, (2009) 890-895.
Li Zhang, Changbin Zhang, Hong He*, The role of silver species in Ag/Al2O3 catalysts for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ammonia to nitrogen, J. Catal., 261, (2009) 101-109.
Fudong Liu, Hong He*, Changbin Zhang, Novel iron titanate catalyst for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with NH3 in the medium temperature range, Chem. Commun., (2008) 2043-2045.
Hong He*, Xiuli Zhang, Qiang Wu, Changbin Zhang, Yunbo Yu, Review of Ag/Al2O3-reductant system in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 Catal. Surv. Asia, 12, (2008) 38-55. 邀请论文
Qingyun Chang, Hong He*, Jincai Zhao, Min Yang, Jiuhui Qu,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a Ce-promoted Ag/AlPO4 catalyst using molecular oxygen in water, Environ. Sci. Technol., 42, (2008) 1699-1704.
Hong He*, Junfeng Liu, Yujing Mu, Yunbo Yu, Meixue Chen, Heterogeneous oxidation of carbonyl sulfide on atmospheric particles and alumina, Environ. Sci. Technol., 39(24), (2005) 9637-9642.
Hong He*, Yunbo Yu,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 over Ag/Al2O3 catalyst: from reaction mechanism to diesel engine test, Catal. Today, 100, (2005) 37-47.
指导学生
截至2017年,贺泓培养博士研究生38名,其中4人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励、7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和优秀奖。
教育成果奖励
贺泓于2005、2006、2011、201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2005年 | GM(通用)中国科技成就奖 | |
2008年 | 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称号 |
|
2017年10月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 何梁何利基金 |
2017年11月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2020年5月 |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 |
2023年5月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出版图书
图书名称:环境催化
作者名称:贺泓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4年07月01日—2007年07月31日 | 《CATALYSIS TODAY》编委 |
2006年01月01日— | 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委员 |
2006年01月01日—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2007年01月01日— | 《环境工程学报》编委 |
2007年07月01日— | 《Catalysis Letters》编委 |
2007年07月01日— | 《Topics in Catalysis》编委 |
2008年05月01日— | 《工业催化》编委 |
2009年01月01日— | 《环境化学》编委 |
2011年08月23日— | 国际大气化学计划(IGAC)中国工作组委员 |
2012年11月27日— | 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 |
2012年01月01日— |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and Dynamics》编委 |
2012年01月01日— | 《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编委 |
2013年01月01日—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编委 |
2013年01月01日— |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国际顾问委员 |
2013年01月01日— | 《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主编 |
2013年01月01日— |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国际顾问编委 |
2014年04月16日— | 河北师范大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顾问 |
2014年07月01日—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14年10月01日— |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编委 |
2015年04月01日— | 《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
2015年12月01日— | 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
2017年12月18日— | 河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
2017年12月18日— | 河北师范大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18年01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20年03月26日— | 首届国家特邀自然资源监察专员 |
2022.07— | 农工党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22.12— |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
2023年 |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
人物评价
贺泓系统研究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理、催化剂与催化反应体系设计和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新原理、新方法及其应用,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 。(中国工程院评)
贺泓在环境催化和非均相大气化学过程研究上做出了一系列特色研究,他针对工业(机动车辆、发电厂)燃烧尾气排放净化和室内空气室温催化净化问题,形成了以表面科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的催化反应机理、催化体系设计和污染物催化净化方法的研究体系。他研制开发出具有原创性的催化剂—还原剂组合体系和相应的催化转换器,在柴油发动机台架和柴油车装车示范试验中均显示了良好的NOx去除效果,他重视工业应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学中国人》评)